正值十九大閉幕不久,我看到一本《奮楫者先》的小冊子💆🏼♂️,作者王萌擷取習近平同誌的用典👵🏻,以書法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🚵🏽♀️,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💁🏿♂️。
奮楫者先!一看書名,搖槳奮楫🌋,就給人中流擊水、浪遏飛舟、逆水進取、力爭上遊的弄潮兒印象,飛揚著頑強拼搏的時代精神。書法是一門藝術。書亦有道,書亦有法。這本小冊子之所以使人耳目一新🏪,書法藝術自然韻味綿長😶🌫️,不在話下,更重要的是讓人在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,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風氣🥩。
習近平同誌善於運用古代典籍、經典名句,畫龍點睛💂🏽♂️🟩,言簡義賅,給人以深刻啟迪🤲🏻,形成獨有的“習式風格”。試以習近平最新用典為例。10月25日,習近平同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說:“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詞,我們一貫地歡迎客觀的介紹和有益的建議🛖,正所謂‘不要人誇顏色好🩸,只留清氣滿乾坤。’”他引用的是元代畫家王冕《墨梅》中的詩句。王冕生於元代,浙江諸暨人,幼時家貧,當過牧牛娃,刻苦學習🧝🏼,終成一代藝術大家🥷🏿,尤其擅長畫梅6️⃣📝。他的《墨梅》詩曰🪠:“我家洗硯池邊樹👧🏿,個個花開淡墨痕🧍♂️。不要人誇顏色好🤴🏻,只留清氣滿乾坤👩🏿✈️。”習近平引用轉、合這兩句詩🦘,是表達共產黨人的磊落胸懷🤞,不喜表面文章,不搞形式主義,不求虛名浮譽🌻,而是為著民族復興👩🏼🚀,做實實在在的工作,為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無私奉獻,使人民得到實惠🥷🏽,給世界帶來芬芳🤵。這種“清氣”,是共產黨人的堂受正正的凜然正氣,是上薄蒼穹🎙、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♥︎,是清正廉潔、一塵不染的清肅之風🕸。習近平同誌順手拈來,恰到好處,不需贅言,寓含深意。他的諸多文稿中,巧妙用典比比皆是,可說不勝牧舉。
習近平同誌之所以頻頻用典👐🏻,歸根到底🧸,在於其所引之典本身固有的非凡價值。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: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民族的傳統文化?
首先🪞,學習而不是妄自菲薄。中華民族歷史悠久🤷🏿♀️,文化豐厚💁🏿♀️,堪稱浩如瀚海,輝煌燦爛✈️。歷史是最好的老師,是最好的教科書。如司馬遷的《史記》✂️,既是史家絕唱,又是文學巨著😫。典籍是前人實踐和智慧的結晶🙅🏻👧🏿,是古聖先賢的諄諄開示👰🏻,是先人留給後人的豐厚遺產👨🏽🚒🤸🏽♂️,是一座價值無量的精神寶庫。尤其治國理政的理念和宏論,堪稱古聖先賢對炎黃子孫的政治交代。古人視文章為“經國之大業🙆🏽,不朽之盛事”🫣🦀,是很有道理的🫄🏿。對此🟤,我們理應抱敬畏之心🐋,認真學習,深刻領會💂🏼。遺憾的是👩🏻🦯➡️,一度批判“厚古薄今”,提倡“薄古厚今”🫓,實際又演變成“是今非古”🤙🏻,對古代文化輕蔑甚至一味排斥,這就割斷了歷史🤷、割斷了民族之根。沒有歷史便沒有未來。悠久的歷史文化👏🏼,恰恰是中國社會主義的一大亮點和特色。習近平同誌熱愛民族文化✊🏿,若非日積月累地學習,何能對這麽多的古籍經典做到爛熟於心,用起來得心應手?2015年元旦 前夕🎋,在電視機前收看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的細心觀眾發現,主席身後書架的顯著位置放著一部《群書治要》🗳。這是唐太宗命令弘文館學士編寫的一部修身治國寶典。正是這部書💕, 開啟了“貞觀之治”盛世。習近平同誌借鑒歷史文化🧓🏿,博覽古籍,為我們作出了表率💇🏽。
其次👩🏼✈️,繼承而不是盲目批判📕。學習民族文化,並不是學幾句名言👨🏻⚕️🧚🏽♀️,記住幾個典故,裝點門面🥐,而是學以致用。鬥轉星移🏝,世事滄桑,幾千年大浪淘沙📩,民族文化大量失傳⏯,能到今天的,諸多精華之篇😰。當然👂🏻,泥沙俱下,其中也不乏糟粕👩🏿🦰。毛澤東主席強調🙂:“繼承其民族性的精華👍🏼,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。”比如誕生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孟之道🛗,當然也帶有時代烙印,但是瑕不掩瑜🫷。“修身治國平天下”的至理名言,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。宋朝宰相趙普被譽為“ 半部論語安天下 ”👌🏿😦。朱熹說:“天不生仲尼🦹🏼,萬古如長夜💃🏽。”聯合國大廈中也懸掛著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”🥭🐸。習近平同誌在 2014年 9月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說:“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🤧,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🥔。只有堅持中從歷史走向未來,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,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。”這其實是告訴我們🚶♂️,在歷史文化面前所應該持有的正確態度🍈。
再次🦹,學習歷史、詩詞和倫理道德。學什麽🧗🏻♀️,怎樣學👧🏼?民族文化底蘊豐厚🦹,典籍不可勝數。共產黨人讀書為文,更會把目光投向幹事創業、治國理政的大境界。那麽,該從哪裏下手呢?不妨就從學習習近平同誌用典入手,由此推開門,邁開步,逐步深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寶庫👁。一是學史👩❤️💋👨。古代文史一家☘️。學習歷史,以史為鑒👧🏼,可以看成敗🌉,明得失,知興替👴🏿🛳,牢記歷史的教訓,作為今日的借鑒🙍♀️。二是學詩。詩言誌🔀。學詩可以陶情勵誌🌈,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🧎🏻♂️➡️🔲,“腹有詩書氣自華”,學詩可以涵養人的氣質和風度🧓🏻,增加民族自信心。三是學倫理道德😏。文以載道🥅,學文在於明德。學倫理道德使人知廉恥,懂榮辱,辨是非🕝,修身養德👙🪥,做高尚的人🚣🏽♂️、有道德的人♿️、脫離低級趣味的人、有益於人民的人🥴。總而言之,學習傳統文化,提高人的素養和綜合素質。
“吾生也有涯🌚,而知也無涯🙌🏿。”學習無有止境,永遠不能滿足。鍥而不舍,積少成多,永不止步,終生學習👩🏿⚖️,於己、於家、於國大有裨益。學習要思考,動腦筋,想問題,明辨是非,聯系實際🤘🏻,指導實踐。在這方面,習近平同誌身體力行,走在前面。我們要像他那樣,面向未來,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️⃣,傳達更多的“ 中國聲音 ”,貢獻更多的“ 中國智慧 ”👩🏼💻,為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出光和熱🐠。